回顧中國團體膳食走過的歷程,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階段:80年代前,我國有條件的事業單位、團體、各類企業均以“大食堂”的形式為職工提供午餐。 做法是,安排幾十名全民所有制員工主持食堂工作,廚房設備簡單老化,就餐場所裝修簡陋,廚師未受過專業訓練,清潔水平低,菜品以大鍋炒為主,餐單變化少而且不講究營養構成和色香味等。
80年代至90年代,除了延續社會“大食堂”模式以外,從家里帶飯的現象一度普及,相當一部分人從家里帶飯到單位,有些單位為此還專門配備了熱飯的簡單設備,并配專人為帶飯員工提供飯菜加熱服務。
90年代初,有些餐飲企業拓展外賣業務,專門送餐的公司也應運而生。衛生條件差,價格低廉的盒飯風靡各大城市。與此同時,各大企業、公司把原來為解決員工用餐的暗補、明補變成直接發錢,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職工用餐的困難,但就餐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。
90年代中,隨著商務寫字樓的大量崛起及發達國家、發達地區先進團膳理念的導入,中國團膳有了革命性的改變。團膳不但不再成為困擾管理者和員工的問題,而且成為商務寫字樓配套功能及提高租售率的重要手段,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。
90年代末,隨著公司企業膳食改變、高校團體膳食改變、事業單位團體膳食改變的提出,團膳社會化、市場化、企業化已成為主旋律,專業團膳公司應運而生,團膳市場開始成型。
21世紀,中國團膳的發展是人們始料不及的,其發展的突破口是獨資公司、合資公司團膳的示范效應,接著是上市公司、中資公司團體膳食的社會化。 隨著企業、事業、團體、各類學校等團體膳食的“三化”,中國團膳業將迎來好的發展時機。